编辑:河南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五临床学院)新生儿科崔法新(粪土侯)
新乡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新生儿咨询、急救--15670
编者的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让我们用知识唤醒每一天
声明:本平台的知识仅供学习,不作为治病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还尿床,真的不正常了,欧美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第三大创伤事件就是常常被忽略的尿床。
如果孩子超过5岁还尿床,家长就应该重视起来,孩子会因为自身经常夜间遗尿而变得孤僻、胆小,不敢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时间长了就会给孩子心理、学习、社交、甚至人格造成巨大影响。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5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是15.2%,7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是8.2%,10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是4.8%。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此类问题,家长需要重视:1、5岁后还是不能控制排尿,有频繁尿床的习惯。
2、以前尿床的情况已经慢慢减少,可是近段时间突然增多了。
3、平常没什么特殊表现,白天突然出现尿频尿急,裤子上有尿渍。
发现上述情况,家长既不可过于责怪孩子,也不可长期处于观望状态,医院就诊,让孩子得到妥善治疗。目前,医院针对遗尿儿童,配备有成熟的治疗方案,会对患儿进行全方位整体评估,治疗效果显著。
一、儿童遗尿症的定义及诊断
国际小儿尿控协会将遗尿定义为:儿童5岁以后在睡眠中出现漏尿。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国际疾病分类推荐的遗尿症诊断标准为:患儿年龄5岁,每月至少发生1次夜间不自主漏尿症状且持续时间3个月。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将儿童遗尿症定义为年龄5岁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分为:
原发性遗尿:指自幼遗尿,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约占遗尿患者的70%—80%。
继发性遗尿:指曾经有过长达6个月或更长不尿床期后再次出现的遗尿。
其中不伴有其他下尿路症状为单症状性遗尿,否则为非单症状性遗尿。
二、儿童遗尿症的病因:
通常,如果孩子夜间想要尿尿,会从浅睡眠阶段自然苏醒。无意识性的排尿,发生在快速动眼期。有时尿床的孩子就是梦见自己起床在厕所。
如果孩子睡前喝大量水,也会使他想要更加频繁地上厕所,家长可以适当减少睡前的饮水,鼓励孩子睡前上一次厕所。如果孩子4、5岁了,还是频繁夜间尿床,可以在你睡觉前叫醒孩子上一次厕所。
如果孩子刚换了主要照看者,包括换保姆;家庭成员的变化,如亲人分离,父母离婚、新添弟弟妹妹等;搬家或暂居别处;刚开始加入群体生活等,这些意外事件也可能引起孩子发生技能退步。可以等孩子调整到正常状态再观察。
或者孩子近期有身体不适,如疾病、预防接种等,一般等孩子身体恢复之后就会正常。
还有一些孩子膀胱发育较缓慢,当膀胱已经充盈的时候,他还没有想要排尿的感觉,尤其是在睡眠之中,无法及时醒来上厕所。5岁之前,尿床的意外完全可以被看做是很自然的事情。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尿床主要是由于膀胱发育较为缓慢造成的,一般到7岁后膀胱就会发育完善。
在宝宝学习如厕自理的过程中,经常批评责罚会给宝宝带来巨大压力和困扰,经常尿湿、尿床也会让宝宝很受挫折很沮丧,需要告诉孩子,尿床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很快就会过去,要让孩子保持积极轻松的心态。
还有一种情况,尿路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常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如果孩子在白天和夜间都经常尿湿,或者不断地滴尿,或者说尿尿时感到疼痛,很可能泌尿系统发生感染。这时需要及时就医检查,诊治。
儿童原发性遗尿
儿童原发性遗尿一般是因为大脑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发育未完善,无法通过脊髓神经抑制排尿,从而入睡后膀胱无抑制性收缩而遗尿。有研究报道,学龄期儿童尿床同时会有各种心理方面的诱因,如梦游、睡眠不宁、情绪困扰、亲子关系不良、学习压力大、童年期排尿训练不好、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吵架或离异、经常遭受父母的惩罚与羞辱等。
心理学家报告,尿床儿童的心理伤害取决于自尊心的伤害和社会技能受损的程度,且与如下因素有关:(1)孩子寄宿学校、参加集体露营或到同学家借宿;(2)社会排斥的程度;(3)父母的愤怒、惩罚、拒绝和排斥;(4)尝试治疗的失败次数;(5)孩子尿床持续至青春期等。
具体病因分类:
1.精神因素:
是小儿尿床的常见原因,如小儿白天过度疲劳,晚上睡前过于兴奋,遭受惊吓或者突然换新环境等。
2.父母的因素:
小儿尿床与父母对其不正确教养习惯有关,实际上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可接受排尿训练,如果给孩子用纸尿裤时间太长,夜里又没有叫醒孩子去厕所的习惯,都会导致小儿没有良好的控制排尿的习惯,而出现尿床。所以应勤给孩子更换尿布,大一点时就进行把尿训练,防止儿童遗尿症的发生。
3.疾病因素:
绝大多数尿床为功能性病变,是由于大脑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引起。部分儿童因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少数小儿患有蛲虫病、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隐性脊柱裂、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疾病,但所占比例较小。
4.遗传因素:
尿床与遗传有关,若父母双方有尿床史则孩子发生尿床机率为75%,若父母有一方有尿床史则孩子发生率为44%,若父母双方均无则仅15%。
另外遗尿症有明显的遗传因素,男孩多见。研究发现父母一方有遗尿症史,孩子发生遗尿症的可能性大约40%;如父母双方均有遗尿症史,孩子发生遗尿症的可能性高达70%;而父母双方均无遗尿症史,孩子发生遗尿症的可能性仅为15%。
日常父母错误方式
的确,儿童尿床会给父母及孩子本人带来极大烦恼;父母会采用各种方法试图戒除儿童尿床,有些方法十分不靠谱或不可取;如频繁夜间唤醒孩子如厕、粗暴训斥或羞辱、强制给穿纸尿布、厌恶性说教、讲道理等等;
尿床的儿童也会受到兄弟姊妹的讥笑与排斥,若被同伴知晓则会经常遭受嘲笑和各种恶作剧欺侮。这些情况显然会给当事儿童造成心理阴影,影响其自尊心,可能会导致更多其他心理行为问题。调查显示,遗尿症儿童多表现为自卑、焦虑、社会适应不良,甚至继发较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且可持续到成人期。
父母采取的主要方法多为夜间定时或不定时唤醒孩子上厕所;然而这种做法无异同于“选择性睡眠剥夺”,时间一长,自然会影响到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继发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降、自卑甚至是罪恶感等。我的经验中,有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良而就医的儿童,原因恰恰是夜间尿床及频繁被唤醒如厕所致。不得已,考虑到“两害取其轻”,我一般建议父母不必夜间唤醒孩子如厕,而应在其他预防干预方面做好工作。
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等。积极的临床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是儿童夜遗尿的治疗基础,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遗尿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膀胱,多鼓励孩子以及记录孩子遗尿的情况以便医生分析治疗。同时,不要在睡前给孩子喝饮料以及吃含糖量高的水果。
日常父母正确方式
恰当的做法是:首先,父母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切不可用简单粗暴或羞辱的办法试图制止孩子尿床,这种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学龄前儿童尿床相当普遍,这个年龄段无需特别干预,主要在于培养孩子的规律排便行为即可;对学龄儿童则建议睡前2小时控制喝水,并训练睡前排空尿液。行为治疗的正强化法是,让孩子自己记录尿床情况,并早晨让他自己清理尿床单,若未尿床则予以适当奖励。
其次,尽可能了解和消除诱发尿床的因素。据相关研究,诱发儿童尿床的因素还包括:睡前作业量大、睡眠规律紊乱、鼻炎引起的呼吸不畅、腺样体肥大引起的睡眠呼吸不畅、会阴部尿路感染、情绪不良、便秘等。
另外,尿床警报器在国外应用较多,但警报器需要专门设备,目前国内应用得较少。有条件的家庭不妨自购试用。闹钟唤醒训练虽然有一定帮助,但是闹钟唤醒训练需要长时间的教育指导、鼓励反馈和长期随访的支持,因此取得孩子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尤为重要。
最后,对于学龄期儿童少年较顽固而持续的尿床可考虑药物治疗,如目前用得较多的是抗利尿激素、去氨加压素等,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记排尿日记
分三型:1.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2.功能性膀胱容量不足
3.觉醒功能障碍
要学习更多育儿知识敬请扫描下面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