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我们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相关知识点击回顾:非甾体抗炎药一文通(建议收藏)),非规范及滥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并且,几乎所有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均可引起肾损伤,约占药物性肾损害的15.6%。
急性肾损伤可能主要与药物所致的免疫异常、代谢产物的肾毒性有关;而慢性肾损伤则可能是与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导致的慢性肾缺血相关。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的肾损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介导的可逆性肾损伤;小管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水钠潴留和高血压。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看看这些内容吧。
急性肾衰竭
NSAIDs所致的肾功能损伤程度并不相同,绝大部分患者停药后肾功能衰竭可以恢复。轻度肾功能损伤者,临床常易被忽视。少数患者在NSAIDs应用后由于肾血流量严重下降,可发生少尿甚至无尿性急性肾衰竭。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发生主要见于:肾脏有效血容量不足或肾脏灌注压降低,如严重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低血压休克、重症烧伤、低盐饮食和长期应用利尿剂等。已有肾脏疾病史者,合并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或既往有肾毒性药物接触史者。机制:正常情况下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与前列腺素(PGE2、PGI2)处于动态平衡,尤其在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髙的状况下,肾脏必须依靠前列腺素作用以维持正常的功能。临床应用NSAIDs后,因其可抑制环氧化酶的活力,从而使前列腺素产生减少,肾前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对于低循环血容量和有肾脏病变者,肾素-血管紧张素和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常呈亢进状态,此时肾脏对NSAIDs毒性作用的敏感性增加,易致肾损害。老年患者由于有效肾单位的减少及血管功能稳定性较差,更容易发生NSAIDs的肾毒性。
防治:对具有危险因素的病人应慎用或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尤其是对环氧化酶同工酶抑制作用较强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免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一旦发生,应及时停用;及时停药后肾功能多可完全恢复,一般无需透析治疗。
小管间质性肾炎
临床上常表现为血尿、白细胞尿、蛋白尿及肾小管功能的障碍,部分患者常同时合并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不全。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应用利尿剂及有应用其他种类的NSAIDs而并发小管间质性肾炎史者。机制:NSAIDs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由多种因素所致。然而,与其他小管间质性肾损害不同的是,体液因素并未参与其发病过程。小管间质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为T细胞,推测与迟发性过敏反应有关。NSAIDs抑制了环氧化酶,改变了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经脂加氧酶途径合成的多烯酸增加,并促进花生四烯酸的旁路途径大量合成白三烯等物质。这些代谢产物均参与了炎症反应的发生,强力趋化T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小管间质的浸润及释放炎症介质。同时,淋巴因子和影响肾小管基底膜通透性的血管渗透因子改变了肾小球基底膜的屏障功能,诱导肾小球性蛋白尿的出现。
防治:停用NSAIDs;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透析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经上述治疗后,肾功能均可恢复,绝大多数病人肾病综合征消退,但是少数老年、重症病人可能进展至慢性肾功能损伤。
肾乳头坏死
肾乳头坏死多见于长期联合摄人镇痛剂如非那西丁者。其发生常与服药时间和剂量密切相关,一般服镇痛药数年以上,甚至达20年。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而后逐渐出现夜尿或多尿、高血压,晚期进人慢性肾功能衰竭。典型临床表现主要为:寒战、高热、腰痛、肉眼血尿及肾功能衰竭等,有时尿中可见坏死的肾乳头组织。临床上诱发肾乳头坏死的因素较多,可能包括高龄、心血管疾患、血容量不足、糖尿病和上尿路感染等因素。机制:NSAIDs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NSAIDs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使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进一步减少肾髓质及乳头部血液供应,而加重髓质及乳头缺血状况有关。当然,NSAIDs对肾髓质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肾髓质的低氧、高渗状态对NSAIDs的敏感性增强或个体对NSAIDs的过敏反应也参与了肾乳头坏死的发生。
防治:其防治措施的关键是预防,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尤其是非那西丁,目前其复方制剂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如能早期诊断,应及时停药。部分病人早期停药后病变可有一定程度逆转,但是晚期病人即使停药肾脏病变仍继续恶化。
当病情发展至尿毒症时,需要透析治疗。发生肾乳头坏死时,应保证液体的输注量,使尿量达ml/d以上,以降低药物在肾髓质中的浓度及冲洗堵塞尿路的脱落坏死组织。发生尿路梗阻时,可进行相应的处理。
水、钠潴留
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应用NSAIDs后引起的水、钠潴留并不常见,但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或特发性水肿等疾病时,水、钠潴留的发生率将增高。应用NSAIDs后,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其扩张血管和利尿功能减弱,排钠减少;由于NSAIDs降低了肾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也加重了水钠潴留。另外,NSAIDs加强了抗利尿激素的抗利尿效果,因而减弱了利尿剂的利尿效果,使原已存在的高血压加重,也使降压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这可能与上述疾病均已存在着抗利尿激素及循环加压物质等水平升高、β-肾上腺素能系统亢进以及肾脏对水、钠排泄能力降低有关,尤其是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对水、钠排泄的影响最大。参考文献:
临床肾脏病学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