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是陪伴50后至90后整整两代人的鸟类,非常普通,数量众多,农村和城市随处可见。小时候,用弹弓打麻雀、用箩筐诱捕麻雀、掏麻雀窝,是童年乐趣之一。
在中医看来,麻雀全身是宝,甚至连排泄物也能入药,具体有:
1、麻雀肉,味甘性温,归肝、肾、膀胱经,可壮阳益精,补肾暖腰,治阳虚崩漏,解疮痈肿毒。
2、麻雀脑,味甘性平,归肾经,可外敷或鲜用,治冻疮、耳鸣耳炎,补肾益精。
3、麻雀卵,味甘性温,归脾、肾经,可通利小便,治腰膝酸软。
4、麻雀粪,味苦性温,归肝、肾经,可消积明目,治积聚疝气、扁桃体炎症。
麻雀可熬粥,据《食治通说》记载,用麻雀肉配粳米、葱白煮粥,可壮阳益肾生精;麻雀配地龙、仙灵脾,可健脑壮阳宁神。
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麻雀是我国“四害”之一,属于“清剿”对象。但随着麻雀大量减少,害虫逐渐泛滥,造成农作物普遍歉收,经过调查论证,才确认麻雀是益鸟,将其移出“四害”黑名单。
这些年,麻雀已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三有名录”,属于二级保护动物,再像过去那样随便捕杀麻雀已经不行了,吃野生雀肉也不允许。
奇怪的是,麻雀被保护起来了,但我们在城里或乡下看到麻雀的机会不多,甚至越来越少,麻雀去哪了?
麻雀有4个突出特点:
1、脑子比较笨,记吃不记打,过去撒网一下子能捉住好多只,晚上用手电筒一照,傻乎乎的也不知道躲。
2、嘴巴比较刁,喜欢吃未成熟的谷粒,成群结队破坏力不低,是当年列入“四害”的主要原因。
3、繁殖比较强,一年至少两窝蛋,每窝4—6个,数量增长有保证。
4、感情比较坚,麻雀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出双入对,一只折了之后,另一只也活不久。
按理说,麻雀繁育能力不低,现在又被保护起来了,怎么还越来越少了?
可以从人为因素和麻雀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人的因素:
1、楼房越来越高,麻雀喜欢在楼层连接处、管道口、高层平台栖息筑巢,不像以前在平房和电线杆上就能看到,自然进入视线机会就少了。
2、无论是城市还是乡下,噪音增多,麻雀不喜欢噪音,噪音来自车辆、工地、工厂等方面,对它们求偶、繁育、觅食、呼救等带来困扰,只能搬到更偏僻的地方。
3、农村和城市绿化变迁,比如绿化植物更换了,麻雀不喜欢啄食新的植物种子,自然就飞走了。
4、城市流浪猫狗增多,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一点,地面停留危险增加,麻雀落地机会少了,自然就看得少了。
5、农村食物来源大幅减少,农作物从谷粒、麦粒变成麻雀不喜欢的品种,口粮减少,养不起那么多麻雀。
麻雀的原因:
1、适应环境能力不强,麻雀自身进化比较慢,对抗电磁能力偏弱,受电磁影响会晕头转向,导致活活累死。现代社会电磁波大量增加,手机就是代表。
2、自然界食物不足,麻雀天敌增多,一增一减,影响了麻雀数量。麻雀天敌除了流浪猫,还有猛禽、蛇类等动物。
3、误食农药和除草剂成分,麻雀繁殖期3—8月份,刚好与农药、除草剂大量使用时机重合,大量幼鸟被毒杀。
麻雀数量减少,很大部分是人类造成的。
麻雀越来越少,短时间看不出什么异常,但慢慢就会因为生物链条中断,引起连锁反应,最终苦果还是由人类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