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维持血液透析(HD)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急诊就诊的主要原因。
最近一篇文章对Saipan透析患者回顾分析发现,在~年间,在急诊中心就诊的HD患者中50%至少有一次是因为主诉发热或体温≥38℃。血透患者共就诊次,其中次是因为发热,对其中次发热病例进行了仔细的评估,感染源分别是肺部(26%)、尿路(17.8%)、血透导管相关(17.3%)、皮肤软组织感染(16.7%)、病毒感染(10.8%)、未知来源(9.3%)。骨髓炎和腹腔感染很少发生。这些病例中菌血症发生率为31.7%,发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留置血透导管、既往菌血症病史、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血透导管相关性发热有53.6%存在菌血症,而没有导管的患者中仅15%发生菌血症。
大量研究表明血透导管是发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
最近的USRDS数据也支持这一点。
CDC一项意义重大的血透不良事件的研究发现血透临时导管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是27.7次/患者月,血透长期导管血流感染发生率是4.2次/患者月,动静脉移植物血流感染发生率是0.9次/患者月,动静脉自体内瘘血流感染发生率是0.45次/患者月。
因此,发热和疑似菌血症的带管患者在没有明确的感染灶前都需高度怀疑血透导管是原发病灶。
另一方面,使用动静脉自体内瘘或移植物的HD患者出现发热时的鉴别诊断与非透析依赖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一样。
除了血管通路外,其他危险因素包括低白蛋白血症、糖尿病、贫血。
老年透析患者
透析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大,临床医生必须意识到老年人的感染更难诊治。
老年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相对来说不明显,与感染的严重程度不符,使问题更加复杂。而虚弱的老年患者感染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更是不能延误诊断。
诊断延误往往发生在感染的表现不典型时。不典型的感染表现包括基础认知变差和/或谵妄、日常生活功能活动改变、无精打采、厌食、跌倒、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或尿失禁。表1总结了一些老年患者常见感染的非典型表现。
1/3的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发热不明显,特别是虚弱的老人。80岁以上老人发热,尤其是口腔测的体温≥38.3℃,则多数是由于细菌或真菌感染,而较少由于病毒感染。
虚弱老人的发热定义为随机口腔温度37.7℃或者持续口腔温度37.2℃。年龄增长时体温会下降0.5℃左右,如果体温比基础体温高1℃也可以认为有发热。
血透患者透析前的平均体温比非血透患者要低0.5℃左右,老年人也一样。因此,即使是强壮的年轻血透患者,体温比基础体温高1℃也是有意义的。
请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