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今年24岁了,本科是国内一所顶级高校,但是刚刚经历过考研二战失败的她,又经历了分手不久,整个人非常消沉。学业和爱情双双失败,还能有什么比现在的自己更惨呢?
小苏近来总是调侃自己,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低谷来给自己一点继续前进的动力。从小很聪明优秀的她不甘失败,自然是想继续再冲一年考研。
然而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让小苏没想到的,更大的晴天霹雳不久又发生在自己身上。
那天自己刚刚联系好一家考研冲刺班,也刚从班里和老师沟通完出来,便觉得身体很不舒服,不过自己也没在意,觉得就是最近积忧成疾了。但是一连好几天,不适感都困扰着自己无法安心做任何事情,而且越来越重。
虽然自己仍然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为了可以专心复习,医院看看,病治好了心里也没顾虑了。
可查出来的结果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肌酐非常高,严重超标,检查医生看见了直接吓了一大跳,马上就联系了急诊办理住院。
就这样,小苏听到了此生最悲痛的消息,自己的未来可能只有两条路了,终身透析或者换肾。
不过小苏心态很好,她很快就接受了消息,和家人短暂的商量后,果断地选择了换肾。因为她不愿看到终生被透析折磨的病恹恹的自己,哪怕换肾后遗症很多,并且预期寿命很可能远不如透析。
就这样,一个年轻的姑娘每周都要进行十几个小时的透析,以此来等待肾源。医生告诉她,目前的医学水平,换肾手术其实并不太难了,主要是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为此小苏也自己了解了很多关于换肾的信息,以及一些比较先进的治疗手段或者抗排斥反应。
不断突飞猛进的“绝学”——换肾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形似蚕豆。它可以重吸收血液带来的代谢产物,如葡萄糖等营养物质,把某些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简单地来说,肾能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又能免疫调节和内分泌。不难看出,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新陈代谢正常运行。
所以肾如果受各种疾病或者外伤影响的时候,功能会衰退,直接导致体内内环境变差,包括毒素排出不畅堆积等等,从而影响身体多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肾功能持续减退,最终就会导致肾衰竭,常见的致病因有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红斑狼疮、药物中毒等。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慢性病都能直接损害或者间接损害肾,这是因为肾是近乎所有疾病的靶器官。
而终末期肾衰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尿毒症,我国近五年来,尿毒症患者的数量也是持续走高。
晚期肾病患者其实无非就两种治疗方式,透析和肾移植,然而透析也只是能延缓病情,延长寿命,并且治疗过程很痛苦,副作用多,花费也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很大的打击。
相比于,肾移植在终末肾脏治疗中效果显著,患者预后寿命更长,且生活质量更好,优于透析治疗。其实简单来说,肾移植就是肾脏移植到腹膜后髂窝内、使数条动静脉吻合,输尿管和膀胱黏膜吻合的手术。
患者在进入到终末期肾衰时,肾功能已经几乎完全丧失,这时就从外源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进入到患者体内,行代偿功能。
随着医学发展,目前单说手术这个过程,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器官移植手术仍然有着很多困扰医患的大问题,最典型的有两方面。
一是器官源不好找,虽然人在失去一个肾之后依然可以保证本身的肾功能,但是即便这样,很多患者还是在苦苦等待肾源的过程中不幸去世。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自然慢性肾病的患者数量也很多,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患者急需要治疗和干预。这些情况不管是对患者本身及家庭还是社会发展,都是很沉重的负担。目前肾脏来源缺乏时移植肾脏治疗的最大障碍。
主要原因是我国肾脏提供者短缺,最初的亲属关系个体肾脏是换肾的主要来源,然而这之间还存在着血清不相容的问题,属于血型不相容。不过让人兴奋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在国外开展研究多年,相信不久的将来就有机会解决。
如果说肾源短缺是移植前的问题,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移植后的了,肾移植患者的排斥反应。
肾脏移植后的风风雨雨——排斥反应为什么会有排斥反应呢?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的免疫机制非常发达。
任何外来物,包括移植了他人的脏器,这种“异己”的物质就会受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活性细胞的“攻击”,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排斥反应。
临床上研究证明,肾移植后患者出现排斥反应,是免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又根据细胞和体液免疫起到的作用分为很多种。
1.超急性排斥反应
顾名思义,这种排斥反应来势凶猛且发病很快,大多数发生自几分钟到几小时内,也叫做“手术台上的排斥反应”。
其为体液免疫反应,具体表现为移植的肾脏突然变软,由红色转为紫色,并且很快停止排尿,少数病人会延迟发生,不过也只限于移植后的24小时内。
这是因为肾小球和肾小血管纤维素样坏死,大量白细胞浸润并且形成血栓,从而导致肾脏皮质的坏死,致使新肾功能丧失。
目前医学界认为,患者在反复输血、长期透析、多次妊娠、被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后,自身的淋巴系统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抗体。这些抗体会对供肾者的肾脏产生剧烈的抵抗,从而产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假如肾移植的过程中,真的不幸发生这种情况,目前临床上是无法治疗的,只能直接切断移植的肾脏。而至于这类患者还能否再接受新的移植肾,还存在争论。
2.加速性排斥反应
这是一种体液免疫,目前发病机制并不太清晰,也考虑可能和患者体内预存的某些针对供体的抗体有关系。具体病理机制就是患者肾小球和间质小动脉的血管病变为主,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而形成的血栓,严重甚至会发生血管壁坏死。
这种一般发生在患者移植肾后3~5天,病人具体表现就是体温升高、尿减少、肾肿痛,血栓形成,自然血压也会升高。
加速性排斥反应虽然棘手,但是治疗上只要尽早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药物,必要时行透析,绝大多数病人是可以保住肾的。但也有一些患者,停药后就会复发,病因不清,肾功能会持续恶化,这时应该及时切除肾。
3.急性排斥反应
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排斥反应,多发生于肾移植后的第六天到术后3~6个月,尤其是移植后三个月,第五个星期发生率最高。
这种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急性排斥反应是由患者T细胞直接识别后大量活化,攻击新肾,引起一系列的损伤。患者发生这种反应后会发热、排尿减少、肾肿硬痛、血压上升、肌酐上升。
目前来说,肾移植患者在接受手术后都会接受抗排斥药。然而有些患者在突然换药或者突然大量减药甚至停药后会出现这种反应,或者就是有一些感染。
不过患者不用担心,目前对付这种急性排斥反应的方式很多,可选择的药物也很丰富,90%以上的患者都能治疗成功。
4.慢性排斥反应
按时间算,患者接受换肾手术后的第六个月以后发生排斥反应,以体液免疫反应为主的双重免疫介导致使的。
患者具体病理改变就是闭塞性血管炎、肾小球炎症、间质性纤维化等。患者会出现移植肾肾功能逐渐减退、蛋白尿、高血压、少尿等。目前尚不清晰其病因,根据过往的临床统计,医生们考虑可能和以下几种因素有关系。
患者和供肾者的白细胞配合不甚理想;患者在移植肾后多次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药物,尤其以环孢素剂量长期不足;高血脂。
其中又以环孢素长期不足这个原因最为常见,这意味着患者一直处在免疫抑制不理想的状态。
目前临床上治疗方式也很多可供选择,药物也很多,但这种情况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具体到每个病人,医生给出的方案可能也是不同的。
不过慢性排斥反应仍是目前阻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一大障碍,也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一大着力点。因为相当一部分患者即便在妥善治疗后,肾功能依然会退化至透析时的水平,或者还需要重新移植。
所以我们就能看出来,换肾手术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一前一后两大“拦路虎”仍旧让很多患者无法得到满意的预后效果。
但是话又说回来,肾源这个问题,没有就是没有,毕竟一个人就两个肾,还要考虑配型等问题,这个短期内其实无法拿出硬性指标的。因此科学家们更多的还是把研究放在了如何尽可能减少患者术后的排斥反应。
如何打倒排斥这个“拦路虎”?看到这里,我们大概能明白肾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其实就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因为各种原因攻击新肾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治疗的关键就是抑制或者减弱自身相关的免疫反应,所以主要采用的药物就是免疫抑制剂。临床上常用的有环孢素为主的抑制白细胞介素、环磷酰胺等非特异性抑制细胞分裂的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等数十种药物。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种联合用药方式是环孢素+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糖皮质激素以及FK+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但是因为肾移植是非常复杂的,其免疫反应也多种多样,所以肾移植患者的用药是不拘一格的。
具体到患者个人的用药方式,也要根据自身情况让医生判断和决断。然而有一条是恒定的,就是不能擅自减药或者换药,有需求一定要和主治医师及时沟通。
但是,传统用药方式下,仍然有很多患者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预后效果不满意,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临床上从未止步在该领域的深入探索。
我们上文说过,减少排斥反应的本质是免疫抑制,然而抑制了免疫细胞,就意味着这些免疫细胞攻击有害细胞的能力也大大下降,最典型的就是癌细胞。
换句话说,肾移植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这些药物使得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对新肾的攻击能力变弱了,而攻击癌细胞等有害细胞的能力也同样变弱了。结果就是肾移植患者患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数倍。
因此这两年,南澳大学一些研究人员进行实验,受验人群是22个肾移植和无法治愈的局部晚期或者转移性癌症的患者。
通过实验发现,移植抗排斥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双重组合能够将器官排斥的概率从45%降到12%,而且有四分之一的实验患者自身根除癌细胞。单是看这句话就会让人非常兴奋,概率下降幅度如此之大,并且可以做到根除癌细胞。
所谓免疫检查点其实就是防止免疫系统反应过于强烈,降低了免疫细胞的活性,这反而又阻止了它们杀死癌细胞,从而导致体内癌细胞繁殖速度更快。而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就可以阻断这些检查点,让我们体内的T细胞更高效的杀死癌细胞。
简单一句话就是这种疗法有希望帮助维持体内免疫细胞的平衡,既可以减少对新肾的攻击,又能稳定高效的杀死癌细胞。
所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传统的抗排斥药物结合,就能够降低肾移植患者出现癌症等重病的概率,但是迫于实验样本很小,且本身机制非常复杂,所以这项研究仍处于探索过程中......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参考文献
[1]李杨,戎瑞明.细胞治疗在肾脏移植中的应用前景[J].临床输血与检验,,24(06)
[2]陈江华.肾脏移植与肿瘤[C]//浙江省医学会.年浙江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学术年会暨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核心单位和网络成员单位授牌仪式论文汇编.年浙江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学术年会暨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核心单位和网络成员单位授牌仪式论文汇编,
[3]杨关印,连鑫,周洪澜,傅耀文,高宝山.非HLA抗体在肾脏移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