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合理用药
1、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精髓。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制成的现成药品,作为目前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有的放矢,才能发挥最佳疗效,正所谓药证相符,效若桴鼓。
疾病的本质和属性,往往通过“证”的形式表现,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又称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使用中成药就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确立疾病的证候属性,进而立法、处方、用药,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既要看到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又要看到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
同病异治中医学认为感冒由于四时受邪不同,有外感风寒、外感风热、挟暑、挟湿的区分,虚人外感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小儿外感又有感冒挟食、挟惊的不同特点,因此在选用中成药时必须对证选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风寒感冒者,治宜发汗解表、疏散风寒,可选用荆防败毒散等;若属风热感冒者,治宜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可选用桑菊感冒片、芎菊感冒上清丸等;若属感冒挟湿者,治宜解表祛湿,可选用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等;若属感冒挟暑挟湿者,治宜解表化湿祛暑,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暑湿感冒颗粒等。若属气虚外感的,治宜益气解表,可选用参苏胶囊等。若属小儿外感挟食挟惊者,治宜解表、消食、定惊,可选用小儿至宝锭丸、王氏保赤丸等。
异病同治急性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阴道炎、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均属西医不同系统的疾病,这些疾病若都属于中医的肝胆湿热证时,则均可选用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治疗,属于中医“异病同治”的范畴,也是辨证使用中成药的方法之一。
2.辨病辨证相结合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灵活结合,往往能取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目前上市的不少中成药在主治病证的西医病名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证候属性,对此类药物可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合理使用。如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主要病机是心脉痹阻,常分为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寒凝心脉、心气不足、气阴两虚等证候类型,因此临床应用时需在明确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各证候表现不同对证选药。其中①瘀血阻络证,症见胸部刺痛,痛有定处,心悸失眠,舌质紫暗,脉沉涩。常可选用地奥心血康胶囊、丹参颗粒(片)、银杏叶胶囊(口服液、片))灯盏花素片等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治疗。②气滞血瘀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心悸失眠,舌见瘀斑,脉沉弦等。常可选用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片)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药物治疗。③寒凝心脉证,症见胸闷、心痛、形寒肢冷,舌质淡,有瘀斑;常可选用冠心苏合滴丸、宽胸气雾剂等。④心气不足证,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刺痛、心悸自汗,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常可选用舒心口服液、通心络胶囊、诺迪康胶囊、补心气口服液等。⑤气阴两虚证,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神疲倦怠,五心烦热、夜眠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常可选用康尔心胶囊、黄芪生脉饮、滋心阴口服液(颗粒)等。
3.辨病论治在目前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一些西医疾病,其中医发病机理比较单一,证候属性区分度不强,因此可以采用辨病论治的方法,按照西医的疾病名称、病理状态或理化检查结果来使用中成药,即属于辨病用药的范畴。例如糖尿病,按照中医的证候分型,95%以上是气阴不足证,因此已经上市的中成药品种中多是针对气阴不足而设,那么对于2型糖尿病均可选用此类中成药。如消渴平片、渴乐宁胶囊、参芪降糖颗粒(片、胶囊)、玉泉丸等。
(二)配伍合理用药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常需采用联合用药的形式,合理的配伍常能增强疗效。目前常用的中成药配伍有中成药之间的配伍、中成药与汤剂的配伍、中成药配伍药引子使用以及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其配伍规律也遵循中药“七情”的原则,即相须、相使者可同用。如中气下陷而又肾阳虚者,可用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气血不足、内有热毒的痛经,月经不调之证,可用复方当归四物汤配千金片,疗效显著。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常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中成药,以增强散风寒、和脾胃之功。但配伍应用时,应注意含配伍禁忌的中成药尽量避免同用,如含“十八反”“十九畏”的中成药;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亦应慎用,尤其避免重复用药,以免加大毒性成分的剂量,发生不良反应。
此外,为了满足某些疾病在治法上的特殊需要,如妇科、外科、皮科、五官科、骨伤科等许多疾病常采用内服与外用两种不同使用方法的中成药配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妇女宫冷不孕,需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或妇女万应膏,共奏养血调经;瘰疬痰核,常需内服西黄丸、夏枯草膏,外贴化坚膏,共收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效;痔疮肿痛,当内服槐角丸,局部外敷九华软膏,共成清肠泻火,凉血消痔之效;筋骨折伤,可内服跌打丸,外敷七厘散,合奏活血伸筋,疗伤止痛之效;火毒上攻,咽喉肿痛,可内服六神丸、喉症丸,外用冰硼散吹喉,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
(三)安全合理用药
1.正确使用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包含了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信息,是指导医师和药师用药的法律依据,如《处方管理办法》第14条指出:“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第33条指出:“药师……向患者交付药品时,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同时药品说明书也是广大患者自我药疗,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品的主要依据。
药品说明书作为使用药品的重要参考,对于安全、有效用药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医疗实践中,临床医师、药师以及患者都应高度重视药品说明书作为用药依据的重要地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给出的各项信息,学会使用药品说明书,以保证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但是目前我国中成药说明书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功能主治表述不规范,用法用量不详细,不良反应不客观,禁忌和注意事项混杂不清,药物相互作用、药理毒理、药动学缺乏等问题,因此,药品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中成药说明书,制药企业应积极提供合格的药品说明书,便于医师、药师、患者能够及时掌握正确的药品信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2.恰当选用含毒性药材品种尽管有毒药物使用不当会产生毒副作用,但一些传统品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满意疗效;新上市品种都已经过严格的安全性实验检验,按常规应用,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而且按中医以毒攻毒的理论,有毒药物,运用得当,同样能够攻克顽疾,从砒霜中提取的有效成份砷剂制成的静脉制剂,称为三氧化二砷或亚砷酸,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恶性疾病,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因此,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既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又不能草木皆兵,否定一切,应持科学审慎的态度,权衡利弊,恰当地选择应用,合理地确定剂量,对确保安全有效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用含毒性药材的中成药品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剂量疗程。有毒药、剧毒药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是某些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但如果治病求愈心切而一味地提高药物的剂量和延长用药的时间,就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诸多中药的不良反应都与超剂量、长期使用有关。如国家药典规定制川乌的使用剂量是1.5~3g,有学者统计了例乌头类中药中毒病例,其平均使用剂量为22.94g,超过常规用量7.65~15.69倍。因此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体质强弱,正确使用药物,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过量和蓄积中毒。
(2)注意用药方法。服用含乌头类的中成药时,常因冒受风寒、饮食生冷或大量饮酒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注意服用方法,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避免不良反应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3)注意个体差异。某些毒性药材对特定人群或机体的特定器官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相关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如雷公藤对生殖泌尿系统有损害,可导致男子不孕,女子闭经。因此,建议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慎用含有雷公藤的中成药。再如含马兜铃酸类药材使用不当可导致严重的肾损害,《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建议在产品说明书的注意项下增补“本品含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4)注意配伍禁忌。有些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能降低疗效,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必须禁止同用。如含有朱砂的品种不宜与含溴、碘的物质如溴化物、碘化物、巴氏合剂、三溴合剂等同服,因朱砂含有硫化汞,在肠道内与溴、碘化物生成有刺激性的碘化汞或溴化汞,能引起赤痢样大便,从而导致药源性肠炎;含有雄黄的品种不宜与含硫酸亚铁的物质和酶类同服,因雄黄所含砷化物可与硫酸亚铁生成硫化砷,使疗效降低;砷还可与酶、蛋白质、氨基酸分子结构的酸性基因形成不溶沉淀,抑制酶的活性。
3.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长期临床验证的传统中药的一个创新剂型。由于其在继承传统中药疗效的基础上,拓展了中药的使用范围,成为临床治疗危重急症的独特武器。中药注射剂在防治病毒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肿瘤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在年的全球非典型性肺炎(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和年H1N1甲型流感流行中,清开灵、醒脑静、双黄连粉针剂等中药注射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WHO的认同。年我国新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共收录8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包括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饮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显示中药注射剂在满足人们群众卫生保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早期的注射剂品种审批不严格,安全试验和临床试验不够完善,以及由于中药材品种混乱、成分复杂、制剂工艺不规范、质量标准不完善、联合用药不合理、给药途径不正当、患者体质等因素,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频出现。~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占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77.2%,~年相应数据都维持在80%左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国家药监部门和各级医务工作者的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