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偶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为紧张性水疱和大疱,尼氏征阴性,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多数不伴黏膜损害。BP者有两种主要自身抗体,即抗BP和抗BP,其中抗BP的致病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而抗BP抗体可激活补体及释放蛋白水解酶,而引起水疱和大疱,药物等因素可能与BP发病相关。
药物诱发的大疱性类天疱疮(DIBP)是全身及局部用药诱发或激发的BP或出现类似的BP样皮疹,如利尿剂、抗菌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细胞毒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
01
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药物
DIBP诱导期长短不等,短的可在用药后数天发病,长的可数年甚至数十年发病,其表现特点有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及临床表现变化多样。DIBP病程不定,主要可分急性自限性皮损(停药后可消退,是一种药疹)及慢性(有病程长和BP的特征,药物仅促使发疹(药物激发的BP)),一般急性自限性皮损比较常见。
诱发BP的药物常见有利尿剂、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磺胺类)、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抗代谢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其他还有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依诺肝素钠、利福平、氟西汀、特比萘芬、加巴喷丁、氯喹、加兰他敏、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二甲双胍、青霉胺、生物制剂(英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碘和金制剂等。
诱发BP频率较高的药物
分类
药物
利尿剂
呋塞米、布美他尼、螺内酯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氨苄
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
磺胺类
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磺胺吡啶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
阿司匹林、布洛芬、甲酚那酸
细胞毒类药物
氟尿嘧啶(外用)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缬沙坦
治疗DIBP的首要措施是停用诱发或可疑药物,多数患者停用药物后病情可缓解。若病情较重,可适当使用药物治疗。若停用诱发或可疑药物后皮损持续存在,甚至出现新的皮损,呈慢性病程,可能为药物激发的类天疱疮,需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02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药物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局限性BP是皮损面积较小、仅累及1个体表部位;轻度BP是皮损较广泛,但每天新发水疱5个;泛发性BP是每天新发水疱超过10个,或新发水疱少,但皮损累及一处或几处较大体表面积;顽固性BP是经过系统或外用强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规律治疗1个月后仍未控制病情,每日仍有新发红斑、水疱,数量超过5个。
分类
药物
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
外用:强效制剂如氯倍他索乳膏、卤米松软膏等
①局限性或轻度BP的治疗:多选用强效激素,局限性BP者仅外用于皮损部位,轻度BP者需外用于全身,包括正常皮肤(面部不用)。
②泛发性BP的治疗:多选用强效激素,除用于水疱糜烂部位外,全身正常皮肤也需使用,但不用于面部。减量需遵循逐渐减量的原则,在减量过程中,出现病情复发时,可恢复原来的治疗方案。
系统用:口服制剂如泼尼松龙等
①局限性或轻度BP的治疗:不推荐,外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治疗3周后无效者,可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②泛发性BP的治疗:不建议继续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因会增加不良反应而不增加疗效,可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
抗菌药物
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
①适于局限性或轻度BP的治疗。建议联合小剂量激素或外用激素。
②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消化道症状,多数较轻微。
免疫抑制剂
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环磷酰胺、环孢素等
①免疫抑制剂用于泛发性BP的治疗。若病情较重,糖皮质激素疗效不满意或出现禁忌证,可考虑早期联合免疫抑制剂。
②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可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环磷酰胺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出血性膀胱炎、抑制造血系统、短暂或永久性闭经、精子缺乏和不育等。环孢素不良反应有多毛、恶心、疲劳、高血压、肾毒性、造血功能抑制、严重感染等。
生物制剂
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抗IgE单克隆抗体
适于顽固性BP的治疗。可单独使用,但一般与免疫球蛋白联用,可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刘冰等.药物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38(4):-
2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J].中华皮肤科杂志,,49(6):-
1
End
1
台湾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头部白癜风和白癜风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