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痛的诊治进展
作者:汤萍萍/冷金花
慢性盆腔痛(chronicpelvicpain,CPP)是育龄妇女经常面对的一种不适症状,在人群中发生率高。其病因复杂,妇科、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或是心理疾病均有可能导致CPP。腹腔镜、膀胱镜、肠镜等内镜检查是CPP病因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上首选多学科综合治疗,对部分病例,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心理治疗等疗效方式未得到证实。
慢性盆腔痛(chronicpelvicpain,CPP)是育龄妇女经常面对的一种不适症状。多数研究将CPP定义为:持续大于6个月的非周期性疼痛;疼痛位于盆腔、脐或脐以下的前腹壁、腰骶部或臀部;疼痛强度可导致功能障碍或需寻求医疗帮助[1]。也有一些研究将疼痛持续时间定义为至少3个月[2]。由于CPP的病因不明确、自然病史复杂、治疗反应差,因此,对CPP的诊治工作,医疗服务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 CPP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鉴于CPP的病因多样,流行病学调查设计复杂,兼以不同研究设计使用的CPP临床定义尚未达成统一,目前尚无明确数据显示CPP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不同文献报道的患病率差别较大,从3·8%~14%不等[1,3]。由于单纯通过对就诊人群的调查来研究CPP往往会低估其真实患病率,大约40%的妇女不会因为盆腔痛而寻求任何医疗帮助[4],推测CPP在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很可能被低估了。在CPP发生率获得有效评估的区域,往往会发现其疾病负担很高,如痛经的发生率可高达16·8%~81%,性交痛达8%~21·8%,非周期性疼痛达2·1%~24%[5]。CPP的发生机制虽目前尚不明确,但是研究显示,不少妇科或心理因素与CPP的发生有很密切的关联。如药物滥用或酗酒、流产、月经量多、盆腔炎、剖宫产史、心理疾病等因素都可增加非周期性盆腔痛的发生概率[6]。不过,这些因素对CPP的意义尚需进一步得到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估。2 CPP的解剖及神经生理基础CPP的病因可分为内脏性的和躯体性的。内脏性疼痛来源于盆腔内的脏器,如泌尿生殖系统或消化系统脏器病变。躯体性疼痛来源于躯体性结构如盆腔骨骼、韧带、肌肉及筋膜,并可牵涉到相应的腹壁皮神经节[7]。CPP的发生目前认为是痛觉传导系统的改变。压力、缺血及化学刺激等有害刺激触发痛觉感受器,将痛觉信号由神经纤维传送到位于相应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的胞体,从而引发一次局部反射弧反射或继续向更高级神经中枢传导[2]。不过,由于将内脏痛觉由外周传导至脊髓的神经纤维多为无髓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除了传导内脏痛觉,也受到躯体痛觉刺激影响,甚至可以通过“串扰(cross-talk)”这种方式来刺激躯体的感觉传入纤维,从而异常激活其他传导途径,这可能可以部分解释临床上CPP的模糊、弥漫以及多系统重叠性的现象[7]。3 CPP的常见病因及诊断由CPP的解剖基础可以看出,其病因来源可以为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或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不过除了这些以外,也不能忽视神经系统疾病或心理疾病所导致的慢性疼痛。同时,一个患者也可能合并多种疼痛来源。在CPP的诸多病因中,妇科因素无疑是其中最受海口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