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灸的临床疗效
《医学入门》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主灸百病”
艾灸是一项古老的中医疗法,不仅简单实用,而且效果显著。
隔药灸为灸法的一种,是将药物研末,再配以姜汁等不同药液将药粉调成微糊状,并以此物作为间接灸的隔物。通过艾灸及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及药物吸收作用,激发、调动和增强机体自愈能力。其实质是一种综合调节作用。
源盛堂隔药灸
临床案例疗效
1、慢性肠炎
取穴:神阙、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灸药组成:附子、干姜、白术、云茯苓、枳壳、扁豆、木香、艾叶、肉桂各药等分,研成细末,临用调成微糊状。
用法:神阙消毒后,取药填入脐中,填满脐窝为度,再用艾条行隔药灸,每次灸20min,每日一次,5次一疗程。
疗效:共治36例,33例痊愈,治愈率90%
2、颈椎病(神经根型)
取穴:颈部夹脊穴、阿是穴(病变处、压痛点)、大椎、肩颈、悬钟、中渚等
灸药组成:生川乌、独活、秦艽、川椒、地龙、白花蛇、红花、桑寄生、川穹、细辛等,研成细末,以白酒调成微糊状。
用法:将药物贴于所选穴位,并用艾条悬灸其敷药处20~30min,灸毕,可将药物固定于取穴处,敷贴2~4小时候后取下。每周治疗2~3次,15次一疗程。
疗效:共治60例患者。治愈20例,好转3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
源盛堂,专家坐诊为不同的患者量身打造不同的治疗方案。
不一样的配穴,不一样的灸药方案,只为同一个结果。
3、原发性痛经
取穴:关元、子宫、八髎、三阴交、血海、中脘、太冲等灸药组成:泽兰、香附、续断、红花、当归、柏子仁、赤芍、牛膝、延胡索等研成细末,调成微糊状。
用法:将药物贴于所选穴位,并用艾条悬灸其敷药处20~30min,每周治疗2~3次,例假来前1周每天灸。
疗效:共治55例患者。治愈50例,好转5例,治愈率90%。
4、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取穴:肺俞、天突、膻中、定喘等
灸药组成:白芥子、葶苈子、半夏、细辛、干姜、麻黄、桂枝等。
用法:将药物贴于所选穴位,并用艾条悬灸其敷药处20~30min,灸毕,可将药物固定于取穴处,敷贴2~4小时候后取下。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疗效:共治38例患者。治愈33例,好转5例,治愈率86%。
不一样的配穴,不一样的灸药方案,只为同一个结果。
冬季阳气不足怎么办艾灸帮你补足阳气
冬季天气寒冷,对于女性、老人等体质虚寒的人来说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患上疾病,这些疾病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在预防疾病发生时我们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身体的情况,让自己尽快的适应环境。中医的艾灸方法能调动身体的各项机能,使身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这样百病自消。
冬季进补,方式很多。节气灸也是进补的一种方式。节气灸是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利用艾灸燃烧产生的热量及燃烧时释放的药性,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临床案例
金晓雨女23初诊:自述腹部疼痛持续一周,怕冷,痛经2年,慢性胃病数年。
经专家诊断为妇科炎症,膀胱炎,痛经。
艾灸配穴如下:神阙,关元,天枢,中脘,气海,中极,命门,肾俞。初次治疗感觉舒适,疼痛无明显变化。治疗一周腹部疼痛明显好转;治疗第二周腹部无疼痛,手脚怕冷好转;第三周例假,未做治疗,嘱咐结束后复诊;第四周患者明显感觉手脚不再冰冷。共历时四周半,痊愈。嘱咐每周艾灸治疗一次,一月后自述无痛经现象。
穴位例举
关元该穴为生殖、泌尿系统疾患的卓效之穴,古今已作为保健要穴。其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之功效。
神阙
该穴为人之生命根蒂,灸之可温阳散寒、温经逐痹、行气活血、回阳固脱、扶阳培元、防衰延年之功。
足三里
该穴为保健灸要穴,具有补脾胃、调气血、助运化、补虚弱等功效。
关元
该穴为保健要穴。具有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充任、理
气合血之功。
风池
该穴具有宣肺解表、疏散风邪的功效。使用于体质较弱,常患感冒人群。
一样的艾条,不一样的灸法,不一样的配穴。源盛堂,专业中医师坐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为你定制不一样的艾灸配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