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积极向上的你
18
5月
星期二
医院血液科首例70岁造血干细胞供者,成功救活二次移植的女儿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我们常说的骨髓移植)已经成为治愈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医院(简称“市一”)作为上海9所开展造血医院之一,在成功打破造血干细胞移植“60岁禁区”和两次刷新上海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最大年龄记录后,又一次打破最大年龄造血干细胞供者记录。
年8月份,戴老伯为了让女儿(戴女士)活下来,在70岁的时候,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给了女儿第二次生命。现在3年时间过去了,患者和供者的身体状态都非常好,而这个“破纪录”的过程离不开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的“精准管理”。
(注:下面是戴女士在市一血液科移植的经历,相关内容由其爱人提供)
1.选择二次移植,是对医生的信任。
年12月初,戴女士因感冒发医院就诊,结果发现血常规异常,医院血液科,随即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经过4次化疗后,戴女士的病情得以稳定,主治医生建议移植,因为戴女士的白血病型号为M5高危,容易复发,但戴女士做移植有一个不利因素,即她体内存在供者特异性抗体,会影响后续干细胞的造血重建时间,甚至可能导致移植失败。
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戴女士和家人最终选择移植,因为他们了解到高危白血病患者最终都要移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医院血液科形成了具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疑难恶性血液病的特色学科,而且那里的移植团队具有超强的医疗技术,敢于挑战,值得信任,就这样,戴女士在市一血液科开启了重生之路。
年8月,戴女士做了第一次移植,供者是她的女儿(半相合),但回输的造血干细胞因其体内的抗体,没有“存活”,血项一直没长起来,这时,无论是戴女士的家属,还是市一血液科移植团队的医生都心急如焚,怎么办?如果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还是无法上涨,戴女士就会有生命危险。
时间不等人,市一血液科移植团队负责人宋献民主任和家属充分沟通,得到家属的再次信赖后,决定给戴女士做第二次移植。
2.70岁父亲做供者,给女儿第二次生命。
正当家属和医生争分夺秒地为戴女士准备第二次移植时,最大的困难出现了——没有供者。
因为时间紧迫,骨髓库的配型来不及,于是戴女士的家属动员了家里所有亲戚去做配型,结果都没成功,最后的希望落在戴女士的父母身上,因为父母和子女至少可以配型5个点,而这就达到了移植供者的最低匹配点。
经过对比体检结果,戴老伯身体各方面状态比戴女士母亲要好,所以70岁的戴老伯成为了供者,而这也打破了市一血液科移植供者最高年龄的记录。
虽然供者年纪偏大,但有供者,戴女士就有了生的希望。
当然,接下来的移植风险和压力依然存在,不过在这些困难面前,市一血液科移植团队显示出了敢于突破的勇气,以及精准管理的综合实力。
3.敢于挑战的背后,靠的是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一直是市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法宝”,它不仅体现在移植前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还体现在移植过程中,以及移植后的跟踪治疗,更体现移植团队的综合实力。
对于戴女士的移植,亦是如此。
首先,针对戴女士移植的复杂性(第二次移植,供者的年龄偏高),市一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在移植前做了更加具体、详实的准备。
因供者年纪大,且有心脏冠脉堵塞症状,所以在抽取干细胞前打动员白细胞的小针时,一定要密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